呂四港公司海面光伏
時間的車輪飛速向前,留下一串串奮進者的腳印。江蘇大唐國際呂四港發(fā)電有限責任公司在打造“綜合能源供給基地”的進程中,勇擔央企責任,帶動了海邊小漁村的改頭換面。
讓我們走進該公司門口的小漁村——秦潭村——看看那里的變化。
啟明星課堂現場
漁民變身“上班族”
“你們不要搬那柜子啊,別把腰扭了,等我中午回家。”快過年了,高小中家添置了些新家具,和父母交代好,趕緊騎上電動車去上班。由于父母身體不好,高小中無法像村里其他人那樣去別的城市務工,家里離不開他。高小中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和愛人會成為家門口的“上班族”。
呂四港發(fā)電公司所在的秦潭村,是海邊的一個小漁村,這里的人們大多是漁民戶口。他們沒有土地,一家的經濟來源基本全靠男子,女的負責家務。為維持生計,青壯年男子有的遠離家鄉(xiāng)外出就業(yè),有的繼承著祖輩的生活方式,出海捕魚,全靠大自然的饋贈。高小中是留下來的那一個,隨著孩子的到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擔壓得他喘不過氣。這種狀態(tài)在前幾年有了轉機。
四年前,為幫助改善秦潭村民生活條件,解決剩余勞動力,呂四港發(fā)電公司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開展培訓,讓貧困漁民端穩(wěn)就業(yè)飯碗。
“就在家門口,我們也去報名參加培訓吧。這么近,不耽誤照顧爸媽的……”高小中和他愛人商量著。就是從那時開始,高小中家里的狀態(tài)開始發(fā)生變化。他和愛人先后加入呂四港公司大家庭:他成為石子煤清運工人,他愛人做了辦公樓保潔員,家庭收入增加了,也不耽誤照顧老人。
在秦潭村,像高小中這樣,由于各種原因無法離家的人有很多,在呂四港發(fā)電公司的幫助下,他們結束了困頓的日子,開始了嶄新的生活。這幾年,秦潭漁村的“候鳥”們,陸續(xù)開始變成了“家燕”。
晚上9點的秦潭村
小漁村變成“夜上海”
“一直聽你們說,呂四港發(fā)電公司就在漁村上,這個名不副實啊,和我想象中的漁村完全不是一回事。晚上8點了,還這么熱鬧,燈火輝煌的,都堵車了,這根本就是‘夜上海’嘛……”來呂四港公司出差的人說著。
“我剛到呂四港的時候,在這村上住了半年。那時這條不到一百米的馬路,一眼看到頭,沒有一輛汽車。只有上午,偶爾能看到牛拉著木板車路過,馬路上散落著一堆堆的牛糞,挺臟的。全村最熱鬧的地方可能就是村角落那個僅有幾十個平方的小菜場,但也就在每天早上熱鬧一陣,過了中午,路上就已經沒有了行人的蹤影。”該公司的王師傅和來出差的人邊聊邊走向吃飯的地方。
“自從電廠建在這里,每次機組檢修,檢修隊伍浩浩蕩蕩的幾百人吃住都在這村上,村民嗅到了商機。你看,這馬路兩邊店鋪林立,旅館、大型超市、各類餐館、蛋糕店,應有盡有啊。”王師傅指著馬路兩邊感慨。
“呂四港發(fā)電公司作為當地最大的能源供給基地,清潔電能和熱能吸引了華峰超纖和廣匯能源綜合物流公司入駐秦潭村。聽說還有兩家大型企業(yè)要來這里,主要是靠著電廠,他們用電和蒸汽都方便。”同行的呂四港公司小李也忙著介紹起來,“大量外來人口的涌入,帶動了秦潭村經濟的發(fā)展,當地村民不僅搞起了副業(yè),甚至吸引了外地商家來到漁村。你看那些飯店,好多都是外地人在經營,小漁村發(fā)展成現在這樣,咱們呂四港發(fā)電公司功不可沒啊……”
沒多久,王師傅他們就到了位于村東頭的“李家牛肉館”。李老板并不是當地村民,早已經習慣食客紛至而來的熱鬧景象。“我來這里已經快六年了,剛來的時候,村里冷清得很,熬這么一鍋牛骨湯,一個星期都賣不完,當時想著,不行就換個地方開店吧。后來,我每天凌晨開始熬上一鍋,你們看,鍋就要見底了,你們要是再來晚一點,就沒有吃啦……”李老板邊招呼客人,邊高興地和他們聊著。
在呂四港公司的帶動下,經過幾年的發(fā)展,如今閉塞的小漁村已經“活”起來了。
開展城鄉(xiāng)結對、文明共建活動
兼職“愛心使者”
呂四港發(fā)電公司深知開展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手段。這些年,該公司助力小漁村經濟飛速發(fā)展,村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同時,還在當地學校開展“啟明星課堂”。該公司優(yōu)秀的志愿者們作為光明使者,將關愛與光明送進漁村的校園,為孩子們送去書籍和學習用品,給漁村孩子們傳遞知識的同時,點亮了每個孩子心中的明燈。受到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和一致歡迎。
該公司得知當地的中央鎮(zhèn)村經濟相對薄弱,主動承擔央企擔當,積極與其開展“城鄉(xiāng)結對、文明共建”活動,提供扶貧資金,用于開展安老扶幼、助學助醫(yī)、助殘濟困、慈善文化、公益環(huán)保、社會工作等各項精神文明活動,給當地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精準扶貧戶、殘疾人等困難群體提供切實幫助。
為化解疫情對農產品銷售和村民增收帶來的不利影響,呂四港發(fā)電公司號召四百余名干部職工,積極開展“購買農戶產品獻愛心”活動,幫助當地經濟相對薄弱的村,銷售農戶手中的農產品,增加他們的收入。職工們積極購買和訂購農產品,職工餐廳與當地簽訂購買大米協議,共計購買大米16000斤,緩解了農戶的產品滯銷壓力,有助于調動農戶開展生產的積極性,實現了幫扶從傳統“輸血”向持續(xù)“造血”的積極轉變,受到農戶們的一致好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