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依山傍水,海域面積4.45萬平方公里,海上漁排養(yǎng)殖發(fā)達,全市共有養(yǎng)殖戶近3萬戶。如此龐大的“海上社區(qū)”如何安全用電、綠色用電?海上“風、光、儲、充、用”一體化試點項目給出了答案。
乘船進入寧德市三都澳白基灣海域,記者發(fā)現一件新鮮事,光伏發(fā)電板不是安裝在漁排的屋頂上,而是漂浮在海水上。光伏發(fā)電板會不會被高鹽度海水侵蝕損壞?為何不安裝在屋頂上?
“漁民生產生活用電需求大,需要的光伏發(fā)電板多,但漁排上空間有限,所以我們采用了一種防鹽霧、抗腐蝕的新型材料制成光伏發(fā)電板,并把發(fā)電板固定在海水上。”國網寧德供電公司工作人員雷美容說。
海上電力緊缺,用電不便,長期以來困擾著當地漁民。當地電力部門調研顯示,約30%的近岸養(yǎng)殖戶通過從岸邊拉電纜方式進行供電,成本高、安全隱患大;約50%的養(yǎng)殖戶使用太陽能方式用電,但儲電的鉛酸電池壽命短,存在電池隨意丟棄污染環(huán)境的情況;剩余20%的養(yǎng)殖戶則為柴油機發(fā)電或無電的情況。
“三種方式我都試過,但還是會經常停電,要么就是電纜被漁船螺旋槳打壞了,要么就是柴油機用油成本高,太陽能還必須是晴天。”福建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海上養(yǎng)殖負責人宋向國告訴記者,電池污染和油污進入水里,對水質敏感的鮑魚和海參就會死亡,漁民收成就會大幅度減少。
為了實現海上漁排不間斷供電、綠色用電,寧德市政府聯合國網寧德供電公司、寧德市環(huán)三售電有限公司探索建設海上“風、光、儲、充、用”一體化試點項目。
記者在三都澳白基灣海域的一處漁排上看到,漁排木屋的四周裝有6臺景觀風機,海面上漂浮128塊光伏發(fā)電板,這便是項目里的“風”和“光”。在漁排木屋里,有兩臺集可再生能源接入、能量存儲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化儲能設備,左右兩邊還各布置了一套電動船舶充電接口,這是“儲”和“充”。
“光伏平均每天可發(fā)電165千瓦時,風機每天可發(fā)電近5千瓦時。”寧德市環(huán)三售電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郭敬說。項目打通了儲能技術難點,實現了“風光電”能源的轉換。
“可儲電200千瓦時,夠漁排用十幾天,再也不怕斷電了。”宋向國告訴記者,漁排上生活辦公用電部分,一年用電大概需要4000至5000千瓦時,富余出來的5萬多千瓦時可以供給生產用電。他專門訂制的電動攪料機正在加工生產,投用后,生產成本將比使用燃油機下降60%以上。
據了解,試點項目每年可消納清潔能源28萬千瓦時,通過電能替代可減少碳排放243.6噸,在有效提高海上養(yǎng)殖項目供電能力的同時,推動了養(yǎng)殖產業(yè)綠色升級。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 周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