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拿著氫能的朋友們,今年過得應該不那么舒心。
不怕兄弟過得苦,就怕兄弟開路虎,幸福都是比較出來的。
2月中旬開始的大反彈,各種主題輪番上漲,但是氫能卻如如同大池塘里扔進去的一塊石頭,咕咚一聲之后就悄無聲息。
市場并不是沒有給機會。兩會工作報告里面,點出了七個新興行業(yè),氫能的位置非常核心,但可惜的是,市場最終選擇了低空經濟作為爆發(fā)點。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
熱點主題這東西,是機構、游資、散戶用真金白金試出來的,不是坐在K線前面想出來的。俗話說,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但是,在真正的熱點走出來之前,誰也不知道哪塊云彩下雨。
每天看著市場上漲時那混亂的邏輯,其實就是個樂子,純純的浪費時間。
價值投資就是價值投資,主題就是主題。圈子不同,不要強融。
氫能的大邏輯
氫能是有大邏輯的。
歷史就是個輪回。最近的電動汽車百人會上,被稱為戰(zhàn)略科學家的歐陽明高,一方面用很大的篇幅解釋了歐美放緩了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節(jié)奏,是不是代表我們走錯了路這個問題,另一方面還重點強調了碳中和、低碳化這個很久不太被人關注的口號。
碳中和這東西,跟自由貿易一樣,是強者的通行證,弱者的墓志銘。誰在喊,就說明誰是強者。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聽上去快意恩仇,可從收益的角度來說,遠遠比不上維護一個對自己有利的體系更重要。
在俄烏危機之前,碳中和的大旗是歐盟在扛。我們大學的時候學國際貿易課程,知道了隱性貿易壁壘這個概念,碳中和就是一個赤裸裸的陽謀。一是可以降低發(fā)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優(yōu)勢,收一圈稅,二可以利用收到的碳稅反手發(fā)展自己的新能源行業(yè)。面子里子都有了,簡直就是個無解的陽謀。
問題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碳中和的前提是自己的工業(yè)能力得真的行,但自從北溪管道出問題之后,歐盟的能源價格暴漲,新能源成本又降不下來,就像《潛伏》里面站長說的,“本來想露臉,結果把屁股給露出來了”。
碳中和是不是口號我們先不談,碳中和的背后的光伏+綠氫的成本聯動,確實是實實在在的利益。
華泰證券最近有篇報告,畫了一張光伏和綠氫成本聯動的圖。核心的意思就是光伏降本遵循摩爾定律,而綠氫由光伏電解水制成,光伏降本會帶來綠氫成本的不斷下降,隨著綠氫成本的下降,就會解鎖越來越多的應用,反過來又會帶動光伏的需求。這是一個循環(huán)。
人類美好的生活從哪里來?對個人而言,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從奮斗中來。但對于一個社會而言,物質生活的根本來源是能源,能源的利用總量決定了財富的總量。
越來越便宜的能源,是推動一個社會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我們平時經常關注的房地產、AI、人口、教育、醫(yī)療這些,不是不重要,只是相對于能源,這些都可以往后靠。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尤其是相比發(fā)達國家,中國的電價相當的便宜,一度電8美分左右。比較高的像德國,一度電0.41美元,折合人民幣將近3塊。
中國發(fā)展光伏,推廣電動車到今天,政策鼓勵不過是錦上添花,消費者是實實在在得到利益的。
上圖是山東居民電動充電樁的分時段電價。由于光伏發(fā)電的大規(guī)模推廣,在春秋冬三季,中午11點到14點,出現了深谷電價,每度電只有0.222元,假如家庭自備充電樁,在深谷充電,純電汽車按百公里電耗15度計算,每百公里電動車電費是3.33元,折合一公里不到4分錢。如果用油,家用車一般百公里8升,按照8塊錢每升,折合一公里要6毛4分錢,中間差了10倍還要多。
一般的家用車每年大概跑1萬公里,深谷用電可以讓你一年省下6000塊,假如你開滴滴,一年十萬公里,你能省下6萬塊,別說宏大敘事LOW,這跟我們月薪3000確實有關系。
在光伏進入發(fā)電序列之后,電力價格易跌難漲,我們還會見到越來越低的電價。歐陽明高和王傳福,都預測2024年新能源汽車的占比超過50%,這可能根本不是個問題,對于那些根本不缺充電樁的三四線城市以及縣城鄉(xiāng)村,一旦讓他們體會到電動車的性價比,油車就徹底回不去了。
車就是個交通工具,所謂的品牌調性、底盤素質,歷史沿革,在極致的性價比面前,不過是一盤散沙,不用吹就倒了。
氫能推廣需要邁過的門檻
有句話這么說,“手中沒得一把米,叫雞都不來”,氫能的推廣,不能光靠環(huán)保低碳的吆喝,需要降本。
氫氣的價格依賴于光伏發(fā)電的電價。理論上制備1kg氫氣需要電39.7度,但扣除損耗實際需要50度,按物料成本占80%,制備成本可以用下面的這個公式簡單計算:
度電價格*50/0.8。
當光伏電價到0.48元每度時,對應的綠氫價格就是30元每公斤,這個時候,氫能重卡實現了與柴油平價,氫燃料重卡開始進入推廣期。當然這個價格并沒有考慮到氫氣運輸和分發(fā)的成本,但是這個差價可以通過補貼撐過去。
當光伏電價降到0.19元每度時,對應的綠氫價格是12元每公斤,這個時候的綠氫價格跟最便宜的煤制氫價格打平,一些單獨需要氫氣的化工流程,可以選擇綠氫,雖然整體應用并不多。
光伏電價繼續(xù)向下,到0.16元每度時,化工行業(yè)的門檻級應用綠氨就出場了。氨是可以國際交易的品種,全球需求量1.7-1.8億噸,對應著3000-3200萬噸的氫當量,每年國際交易量占10%,當氫氣價格對應到10元每公斤時,氫氣制備的氨用來生產硝酸銨、磷酸銨開始進入平價區(qū)間。
再往下,光伏電機降到0.11元每度,對應的氫氣價格是7元每公斤,這個時候氫能的應用基本就成了,綠氫開始在化工行業(yè)普遍而廣泛的應用。最后是光伏電價0.06元每度,氫氣價格4元每公斤,連氫氣冶金都具備了性價比。到了這個階段,光伏就和綠氫一起,徹底改變了這個世界最根本的面貌。
對于這個宏偉大藍圖,產業(yè)界其實并沒有多少爭議。如果有爭議,那基本就是屁股問題。問題就出在怎么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占據一個關鍵的生態(tài)位,還有就是如何加速這個過程的實現。
歐盟的政策是很有持續(xù)性的,他們愿意承受高電價,是因為這其中蘊含了很大一部分稅收,就是為了給新能源補貼。包括碳稅,也是這么一個思路。但這個前提是歐盟的工業(yè)相對其他有地區(qū)有優(yōu)勢,高能源成本所帶來的對制造業(yè)的損害可以控制在能夠接受的范圍內。
俄烏危機打破了這個進程,高企的能源價格,讓歐盟的財政和工業(yè)繃不住了。HyDeal Ambition,這個歐盟最大的綠色氫氣項目最近正式停擺,因為在財政補貼不到位的前提下,項目內部供給和需求方對價格根本談不攏。綠氫制備商提出的價格是每公斤 4.20 歐元,但需求方鋼鐵企業(yè)安賽樂·米塔爾能夠接受價格只有每公斤 1.50 歐元。
最平價的應用:燃料電池重卡
綠氫的應用,是一個系統工程。前期要么通過財政補貼,要么就是資本市場燒錢,把這一整個生態(tài)鏈先建起來。
目前已經處于0-1階段的綠氫應用,就是燃料電池重卡。
成長股投資,要的是0-10和80-100的階段。鋰電池已經走過了0-10的階段,后面還有半固態(tài)、固態(tài)電池,但現有的技術完全夠用,再往后只不過是錦上添花,因此下一波大行情需要行業(yè)走到80階段,在此之前行業(yè)周期性更明顯。光伏走過了財政補貼的0-1階段,但是還沒有走出擺脫儲能約束的1-10階段。
氫能是目前可見的,0-1階段已經成熟,但股價顯然還在沉睡的行業(yè)。
在最近的電動汽車百人會上,中石化的劉會友,展示了一張氫能重卡的經濟性測算表。香橙會也有類似的測算,結果大差不差。結論都是,目前氫燃料重卡,處在一個微妙的盈虧平衡點上。從5年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已經跟燃油重卡打平。但是,從終端使用者的角度,目前還沒有感受到。這個時候,需要政策往前推一把。
政策早就有了,《氫能產業(yè)發(fā)展中長期規(guī)劃(2021-2035)》里面提到,2025年要完成5萬輛氫燃料汽車的保有量。
按理說,這個規(guī)劃2022年就出了,2022、2023年氫能應該風風火火才對,何況2022年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已經取消,從支持鼓勵新興產業(yè)的角度,補貼政策重點轉向氫能應該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
這個原因其實并不難理解,你看看國房景氣指數最近幾年的走勢就行了。2021、2022年賣出去的那些氫燃料重卡,到現在才剛剛申報中,拿到錢估計得今年下半年。
假如到2025年完成5萬輛的保有量,未來兩年需要燃料電池汽車銷量翻倍,2024年1.2萬輛,2025年2.4萬輛。市場上很多人質疑這個目標是不是能完成。
個人認為,這個目標問題不大。大的邏輯很簡單,在房地產之后,能夠看到光明的新興行業(yè),還需要再扶一把的,就剩下氫能了。鋰電、電動車、光伏,都已經過了需要扶持的階段。
氫燃料重卡,降本的速度很快,真的是給點陽光就燦爛。占到整車成本60%的燃料電池系統,整體價格從2020年以前的2萬元/KW降到了2024年初的3000元/KW,目前市場比較激進的預測是,只要保有量能到5萬輛,系統可以降到1000元/KW。你可以想象一下,2020年的時候,一輛功率110KW的重卡,光燃料電池系統就需要220萬,但是到了2025年,這個系統價格降到了11萬,成本降了95%!
被低估的儲氫環(huán)節(jié)
在氫燃料重卡這個環(huán)節(jié),燃料電池系統降價的速度可以說是一日千里。氫能重卡本質上是一個增程式商用車,燃料電池系統是發(fā)電機,除了這個發(fā)電裝置之外,還自帶一套三電和儲氫系統。
一般來說,氫燃料重卡需要配上100度左右的電池,兩個大電機,還有8個儲氫瓶。電池如果用磷酸鐵鋰,成本現在能降到4萬,2個大電機2萬,大頭出在這8個儲氫瓶上。
儲氫瓶目前主流的是Ⅲ型瓶,壓力35Mpa的一個瓶子大概2萬左右,一輛車要用8個,也就是16萬。
從儲氫瓶的發(fā)展趨勢看,70Mpa的Ⅳ型瓶將是主流,最主要的成本大頭是碳纖維。
一般來說,一個70Mpa的Ⅳ型瓶,大概需要60公斤碳纖維,遠期按每公斤100元計算,需要6000塊,對應的一個儲氫瓶造價大約在1萬人民幣左右。整車8個,一套8萬。
儲氫瓶的制造技術包括很多人提到的閥門并不是成本的重點,這些在大工業(yè)生產之后都可以攻克。需求的核心是碳纖維。
從量上看,現在碳纖維的市場并不大。根據賽奧碳纖維的數據,2022年全球碳纖維需求量是13.5萬噸,中國的年需求量是7.44萬噸,占到一半以上。
從應用領域看,中國碳纖維需求的大頭是體育休閑,主要是一些釣魚竿、羽毛球網球拍之類的,2.3萬噸,占到需求的31%;其次是風電葉片,1.75萬噸,占24%;再次航天軍工,這是碳纖維最早的應用領域,7800噸占10%。其他還有碳碳復材、壓力容器等。
現在我們算一筆賬,一個儲氫瓶需要60公斤碳纖維,一輛車8個儲氫瓶,總計需要碳纖維480公斤,0.48噸。2024年按照1.2萬輛氫能重卡計算,新增碳纖維需求5760噸,2025年2.4萬輛,新增碳纖維需求1.15萬噸,這相當于2022年中國碳纖維需求的15%。
從中長期看,現有的燃油重卡大概率都會被替換成氫能重卡,對應著每年大概100萬輛的需求。
對于碳纖維行業(yè)來說,這意味一年48萬噸的需求量,是2022年全球碳纖維需求量13.5萬噸的3.6倍。而且,碳纖維的需求還不止儲氫瓶這一個方向。當碳纖維價格不斷下降之后,各種應用會像夏天雨后的蘑菇一樣的冒出來,首當其沖的就是風電葉片。而且遠期乘用車的應用會更廣,現在全球每年6000萬輛乘用車銷量,假如單車100公斤碳纖維消耗量,對應的年碳纖維需求量是600萬噸。
氫能的A股映射
說到股價,讓我們先看億華通,這個燃料電池系統的龍頭。自2020年上市之后,公司的收入雖然增速一般,但還是跟著電力設備行業(yè)漲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2022年初見頂,然后就是隨著行業(yè),股價一路向下。當然從收入增速上看,2022、2023兩年,收入同比增速顯然是下臺階的。原因就是雖然燃料電池系統的銷量是漲的,但是架不住單價下的太快,2020年單KW還能有個1.5-2萬,到了2023年就只有3000,這個降幅顯然太快了。
最近翻到《金剛經》,看到了緣起性空,所謂緣匯則生,緣離則滅,萬事萬物,無不如此??赡軡q跌只是表象,緣分才是根本吧。
A股當下的主題炒作,總結起來主要就是美股映射。制造業(yè)已經拉跨的美國,目前能夠炒作的就剩下軟件了,造成了現在的概念指向,往往偏虛,真正的產業(yè)發(fā)展方向反而不怎么受重視。
從產業(yè)角度看,氫燃料重卡行業(yè)即將完成0-1的階段,疊加現在整體氫能行業(yè)不太受待見,估值也不高。
基本面向上的因素在不斷的聚集,現在等的只不過就是一個契機。
股價只要合理,就沒有兌現不了的基本面。(作者:愚老頭)
來源:鳳凰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