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欄雞塒和柴房是每家必有的附屬建筑
豬是必定要養(yǎng)的,再貧苦的家庭也得養(yǎng)豬,因為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得殺年豬。過小年到二十九吃的全是豬頭豬腳豬下水,大年三十晚上的團年飯,豬肉和雞是當家菜。還得熏一些臘肉掛在灶的上方,來了貴客就搭著凳子割一塊,端午和中秋也全靠臘肉打打牙祭 。
養(yǎng)雞也是必需的,洋火洋油鹽全靠雞蛋換,雞屁眼就是農(nóng)家的小銀行。過年過節(jié)祭祀做壽走親戚都少不得雞。
孵小雞是外婆的專利,別人不能插手。
把每一只種雞蛋對著煤油燈照一照,透光查看是否新鮮,然后交給咕咕叫的抱雞婆。一個多星期后外婆會從抱雞婆肚子下面把雞蛋掏出來,放到溫水盆里,如果雞蛋在水里偶爾搖晃一下,蛋里的小雞肯定是活的,否則就是寡蛋(壞蛋)。三個來星期后,毛絨絨的小雞便破殼而出。
每年要孵兩次小雞,春天一次秋天一次,春天孵的小雞叫春雞,秋天孵的小雞叫秋雞。年年守著外婆孵小雞,久而久之我也把這本事學到了手,后來下鄉(xiāng)當知青派上了用場——知青組里我負責孵小雞,到社員家借抱雞婆,還用母雞孵小洋鴨子,成活率都蠻高的。
三四歲的時候,我每天最重要的任務(wù)就是到雞窩里撿雞蛋,外婆會交代哪幾只母雞當天會下蛋,我就盯著那幾只母雞,看到母雞蹲進雞窩了,就守在雞窩旁,我和母雞大眼瞪小眼,那呆萌的樣子一定很好笑。只要母雞跳出雞窩咯咯噠,就用極快的速度捧起熱呼呼的雞蛋飛跑去交給外婆。
在我的記憶中,外婆家是養(yǎng)了貓的,不需多,一只貓足以鎮(zhèn)住祖屋的老鼠。不知什么原因似乎沒養(yǎng)狗,鄰家也沒養(yǎng)狗,或許是覺得八元堂民風古樸,毋須額外費糧養(yǎng)狗防盜賊。
通向河邊是菜園,那是外公的地盤。
田里的活計外公不怎么拿手,種菜卻是八元堂的一把好手。菜園子就那么大,有兩樣?xùn)|西卻是少不得的——旱煙和苧麻。
那年頭卷煙是奢侈物品,上等人才有資格抽煙卷,城里人一般用廢報紙卷喇叭筒,七八十年代才流行自己手工制作卷煙。鄉(xiāng)下人還是習慣用煙袋。
菜地再緊張,外公也會騰出一塊地種旱煙。那玩意兒特難伺候,幼苗期怕太陽曬,白天得用大樹葉蓋上,傍晚時要揭開樹葉讓煙苗喝露水。煙苗長高了煙葉長大了,就忙著捉煙蟲??袩熑~的煙蟲肉嘟嘟的翠綠翠綠的,跟煙葉一個顏色,要睜大眼睛才能找到。這時候,外公必定帶我姐去菜園,小孩眼尖,一捉一個準。日出之前煙蟲會趴在葉子表面,比較顯眼。太陽出來后,這些肉肉蟲就躲到了葉子背面,很難找到。捉煙蟲那段時間,姐姐是睡不成懶覺的,除非陰天或下雨。
菜地的另一端必定是苧麻地。對于農(nóng)家,苧麻很重要,捻麻線織蚊帳搓麻繩納鞋底都少不了它,細膩的耐磨的繩索如牛綯秤盤索等等,必須要用苧麻繩,其他如籮筐等則用棕繩,走親戚的精致的小皮籮或挑箱還得用苧麻繩。
春末夏初,苧麻長高了,用竹竿在地里使勁垂直抽打,葉子打個精光剩下光禿禿的麻桿,貼地砍下來,一折兩段褪出白森森的莖,留下綠幽幽的外皮浸泡在水塘里。
外婆搬條椅子坐在陽光下,腿上攤塊隔水的油布,左手撿起一條濕漉漉的麻皮,右手握刮麻刀,刀刃緊貼麻皮向外使勁一揮,“哧”的一下,綠色外皮應(yīng)聲掉落,留下白花花的麻纖維。正反兩面前后兩段如此反復(fù)四次,一根麻桿才算刮完。刮出來的纖維要在水塘的石板上反復(fù)捶打漂洗,掛在竹篙上曬干。捶打漂洗很有講究的,必須理順紋路,絕對不能搓洗的,一搓就亂了,攪成一團,再也別想理出個頭緒來,所謂“扯麻紗”大概就是這么來的。
砍了的苧麻又會生長,一年能砍三次,有“頭麻黑腳二麻黑腰三麻結(jié)籽”的說法。論質(zhì)量,頭道麻是最好的。
刮麻的時候,興奮的還是我們。一群小孩跑來跑去搶著幫外公抱麻桿運回家或者給外婆遞麻桿,很賣力的樣子。
鄉(xiāng)下居家,必得有水塘。
祖屋地坪前有兩口塘。
一口是牛用的塘,隊上的牛洗澡拉屎拉尿都在那口塘里。
另一口是人用的塘,女人們洗菜洗衣洗傢俬,男人們洗農(nóng)具洗澡游泳,孩子們摸魚“打泡求”。
五羊坪人喜歡狗刨式游泳,兩手同時在胸前向后刨,雙腳交替打出水面,“噗通”“噗通”水花四濺,很有節(jié)奏感,速度卻極慢,謂之“泡求”。
塘里養(yǎng)了魚,是公家的,但孩子們可以摸鯽魚,因為鯽魚不是養(yǎng)的。鯽魚喜歡躲在岸邊樹蔭下或石頭縫里,躡手躡腳順著塘底摸去,一抓一個準。有時候鯽魚溜到塘中間,小伙伴們就爭相扎猛子,鴨子似的倒立在水中,兩只小腳丫在水面晃動。
那年頭沒有電沒有汽車,小孩子最大的安全隱患就是水,河里塘里都能淹死人的,因此絕對不許小家伙們私自到塘邊河邊玩耍。
大概是三四歲的時候,濛濛細雨的春天,表哥在塘邊釣魚,我溜過去捉蜻蜓,腳下一滑,噗通一聲摔到塘里,瞬間就沒了頂。表哥聽到水響猛一回頭,只看到一縷黃毛沒在水里,毫不遲疑跳進塘里伸手拽住那一縷時隱時現(xiàn)的黃毛,直接把我提溜到岸上。幸虧表哥救得及時,只喝了三兩口水。外婆受了驚嚇,外公把表哥罵的不輕,我偎在外婆懷里瞪著驚恐的眼睛瞅著發(fā)脾氣的外公。
嚇歸嚇,罵歸罵,塘邊還是要去的。裝籇定魚釣青蛙,摸魚洗澡“打泡求”,水塘的誘惑力太大了。
大人們也知道,攔是攔不住的,只是約法三章:不許一個人去塘邊,不許在水里開玩笑,下水游泳必須要有表哥表姐看護。
這些條件不苛刻,雞啄米點頭就是了,當然知道犯規(guī)的后果——楠竹椏子炒肉。
主辦單位:中國電力發(fā)展促進會 網(wǎng)站運營:北京中電創(chuàng)智科技有限公司 國網(wǎng)信通億力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銷售熱線:400-007-1585
項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傳真:010-58689040 投稿郵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wù)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 》編號:京ICP證140522號 京ICP備14013100號 京公安備11010602010147號
豬欄雞塒和柴房是每家必有的附屬建筑
豬是必定要養(yǎng)的,再貧苦的家庭也得養(yǎng)豬,因為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得殺年豬。過小年到二十九吃的全是豬頭豬腳豬下水,大年三十晚上的團年飯,豬肉和雞是當家菜。還得熏一些臘肉掛在灶的上方,來了貴客就搭著凳子割一塊,端午和中秋也全靠臘肉打打牙祭 。
養(yǎng)雞也是必需的,洋火洋油鹽全靠雞蛋換,雞屁眼就是農(nóng)家的小銀行。過年過節(jié)祭祀做壽走親戚都少不得雞。
孵小雞是外婆的專利,別人不能插手。
把每一只種雞蛋對著煤油燈照一照,透光查看是否新鮮,然后交給咕咕叫的抱雞婆。一個多星期后外婆會從抱雞婆肚子下面把雞蛋掏出來,放到溫水盆里,如果雞蛋在水里偶爾搖晃一下,蛋里的小雞肯定是活的,否則就是寡蛋(壞蛋)。三個來星期后,毛絨絨的小雞便破殼而出。
每年要孵兩次小雞,春天一次秋天一次,春天孵的小雞叫春雞,秋天孵的小雞叫秋雞。年年守著外婆孵小雞,久而久之我也把這本事學到了手,后來下鄉(xiāng)當知青派上了用場——知青組里我負責孵小雞,到社員家借抱雞婆,還用母雞孵小洋鴨子,成活率都蠻高的。
三四歲的時候,我每天最重要的任務(wù)就是到雞窩里撿雞蛋,外婆會交代哪幾只母雞當天會下蛋,我就盯著那幾只母雞,看到母雞蹲進雞窩了,就守在雞窩旁,我和母雞大眼瞪小眼,那呆萌的樣子一定很好笑。只要母雞跳出雞窩咯咯噠,就用極快的速度捧起熱呼呼的雞蛋飛跑去交給外婆。
在我的記憶中,外婆家是養(yǎng)了貓的,不需多,一只貓足以鎮(zhèn)住祖屋的老鼠。不知什么原因似乎沒養(yǎng)狗,鄰家也沒養(yǎng)狗,或許是覺得八元堂民風古樸,毋須額外費糧養(yǎng)狗防盜賊。
通向河邊是菜園,那是外公的地盤。
田里的活計外公不怎么拿手,種菜卻是八元堂的一把好手。菜園子就那么大,有兩樣?xùn)|西卻是少不得的——旱煙和苧麻。
那年頭卷煙是奢侈物品,上等人才有資格抽煙卷,城里人一般用廢報紙卷喇叭筒,七八十年代才流行自己手工制作卷煙。鄉(xiāng)下人還是習慣用煙袋。
菜地再緊張,外公也會騰出一塊地種旱煙。那玩意兒特難伺候,幼苗期怕太陽曬,白天得用大樹葉蓋上,傍晚時要揭開樹葉讓煙苗喝露水。煙苗長高了煙葉長大了,就忙著捉煙蟲。啃煙葉的煙蟲肉嘟嘟的翠綠翠綠的,跟煙葉一個顏色,要睜大眼睛才能找到。這時候,外公必定帶我姐去菜園,小孩眼尖,一捉一個準。日出之前煙蟲會趴在葉子表面,比較顯眼。太陽出來后,這些肉肉蟲就躲到了葉子背面,很難找到。捉煙蟲那段時間,姐姐是睡不成懶覺的,除非陰天或下雨。
菜地的另一端必定是苧麻地。對于農(nóng)家,苧麻很重要,捻麻線織蚊帳搓麻繩納鞋底都少不了它,細膩的耐磨的繩索如牛綯秤盤索等等,必須要用苧麻繩,其他如籮筐等則用棕繩,走親戚的精致的小皮籮或挑箱還得用苧麻繩。
春末夏初,苧麻長高了,用竹竿在地里使勁垂直抽打,葉子打個精光剩下光禿禿的麻桿,貼地砍下來,一折兩段褪出白森森的莖,留下綠幽幽的外皮浸泡在水塘里。
外婆搬條椅子坐在陽光下,腿上攤塊隔水的油布,左手撿起一條濕漉漉的麻皮,右手握刮麻刀,刀刃緊貼麻皮向外使勁一揮,“哧”的一下,綠色外皮應(yīng)聲掉落,留下白花花的麻纖維。正反兩面前后兩段如此反復(fù)四次,一根麻桿才算刮完。刮出來的纖維要在水塘的石板上反復(fù)捶打漂洗,掛在竹篙上曬干。捶打漂洗很有講究的,必須理順紋路,絕對不能搓洗的,一搓就亂了,攪成一團,再也別想理出個頭緒來,所謂“扯麻紗”大概就是這么來的。
砍了的苧麻又會生長,一年能砍三次,有“頭麻黑腳二麻黑腰三麻結(jié)籽”的說法。論質(zhì)量,頭道麻是最好的。
刮麻的時候,興奮的還是我們。一群小孩跑來跑去搶著幫外公抱麻桿運回家或者給外婆遞麻桿,很賣力的樣子。
鄉(xiāng)下居家,必得有水塘。
祖屋地坪前有兩口塘。
一口是牛用的塘,隊上的牛洗澡拉屎拉尿都在那口塘里。
另一口是人用的塘,女人們洗菜洗衣洗傢俬,男人們洗農(nóng)具洗澡游泳,孩子們摸魚“打泡求”。
五羊坪人喜歡狗刨式游泳,兩手同時在胸前向后刨,雙腳交替打出水面,“噗通”“噗通”水花四濺,很有節(jié)奏感,速度卻極慢,謂之“泡求”。
塘里養(yǎng)了魚,是公家的,但孩子們可以摸鯽魚,因為鯽魚不是養(yǎng)的。鯽魚喜歡躲在岸邊樹蔭下或石頭縫里,躡手躡腳順著塘底摸去,一抓一個準。有時候鯽魚溜到塘中間,小伙伴們就爭相扎猛子,鴨子似的倒立在水中,兩只小腳丫在水面晃動。
那年頭沒有電沒有汽車,小孩子最大的安全隱患就是水,河里塘里都能淹死人的,因此絕對不許小家伙們私自到塘邊河邊玩耍。
大概是三四歲的時候,濛濛細雨的春天,表哥在塘邊釣魚,我溜過去捉蜻蜓,腳下一滑,噗通一聲摔到塘里,瞬間就沒了頂。表哥聽到水響猛一回頭,只看到一縷黃毛沒在水里,毫不遲疑跳進塘里伸手拽住那一縷時隱時現(xiàn)的黃毛,直接把我提溜到岸上。幸虧表哥救得及時,只喝了三兩口水。外婆受了驚嚇,外公把表哥罵的不輕,我偎在外婆懷里瞪著驚恐的眼睛瞅著發(fā)脾氣的外公。
嚇歸嚇,罵歸罵,塘邊還是要去的。裝籇定魚釣青蛙,摸魚洗澡“打泡求”,水塘的誘惑力太大了。
大人們也知道,攔是攔不住的,只是約法三章:不許一個人去塘邊,不許在水里開玩笑,下水游泳必須要有表哥表姐看護。
這些條件不苛刻,雞啄米點頭就是了,當然知道犯規(guī)的后果——楠竹椏子炒肉。